近七成受访者严重依赖线上社交 线下社交能力退化
一项调查显示,56.6%的受访者存在来电恐惧或迟疑,且年龄越小这种情况越明显。长期依赖线上社交,68.0%的受访者感到自己线下社交能力有所退化。
起初,人们还在讨论线上交流是否能充分表情达意,如今情况似乎反转了,线上交流成了人们社交的舒适区。没有面对面的压力、有思考的时间、有改变措辞的机会、不用担心失去话语权,线上社交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便利。
线上社交也方便“伪装”。因为空间上的相对隔离,屏幕外的人们常常更加大胆。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内向害羞的人,在网上也可能非常活跃和健谈。人们用丰富的表情包和不同排列组合的标点符号,随心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,寻求理解和认同,也在社交媒体上塑造着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。
从另一个角度看,线上社交可以理解成一种技术赋能下的社交生活。作为不同平台的用户,我们根据平台的特点体验到多样化的交流方式。在网络空间中,我们可以随时认识他人,高效地沟通信息,也可以根据兴趣和价值观,在精准推送的内容和用户圈层中获取精神上的共鸣和社交满足。正如哲学家齐格蒙特·鲍曼提出的“液态现代性”的概念,在互联网上,我们的社交也更加轻盈、流动、快捷,但渐渐与持久和稳定的“固态”社交拉开距离。
牢固的关系、深度的社交是必要的。在线下人与人的直接交往中,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、肢体语言和语调,往往可以建立深层次的信任和理解,从而感受到更多积极的情绪、收获新的能量、看到不同的视角。这对我们的成长和情感满足都有重要意义。
调查还显示,61.0%的受访者认为过度依赖线上社交会导致认知表现变差,如记忆力减弱、反应时间长、缺乏注意力;50.5%的受访者认为会形成虚假社交的表象,难以建立牢固的情感关系;42.2%的受访者表示情绪容易受到影响,产生孤独感。
当然,这并不是对线上社交的批判。线上社交和线下社交各有优势和局限性,两者相互补充,共同构成了现代人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。
如今,网络无远弗届,线上社交已经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位置。社交的形态变了,内容更丰富了。但我们对线上的规则越来越敏感,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却变得抽象。很多人感到线下的社交能力有所退化,即便是接电话也会有所排斥。有时害怕和领导、老师视线相对,在路上遇到熟人也会悄悄避开,想要降低自己的存在感,随时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妥。
这不仅因为一些即时性的挑战,比如直接沟通来不及撤回、没时间细细组织语言等等,还缘于我们对现实规则的“不适应”。有时候,线上的生活会让我们产生错觉,沉浸在那些转评赞和表情包中,从而对现实中的社交期望过高。我们会有插不上嘴的可能,会有不自在的时刻,但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不完美,它们构成了人际交往的真实性和复杂性。我们可以通过真诚、耐心、自信、包容、专注度等线下社交技巧和能力,去建立更加积极、健康的关系,为自己带来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社交体验。
学会平衡线上与线下的社交,也是为我们自己打开一扇窗,重新建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。原先,学会使用网络是一门功课,而今,当我们在无法逃避的互联网海洋中感到无力时,现实生活或许会成为那个为我们带来意义的“锚点”。
免责声明:本文章由会员“极目新闻”发布如果文章侵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